首页 资讯正文

人工智能刷屏凶猛各行业 “AI+”应用加速落地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全面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新材料、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制药、第五代移动通信等技术研发和转化,做大做强产业集群。

  人工智能的大力倡导者百度公司董事长李彦宏今年三项政协提案都聚焦人工智能。他表示:“国家发展转型升级要靠互联网,而互联网自身的发展将来要靠人工智能。人工智能这场革命很有可能是超越互联网意义上的一个革命。人工智能革命将会影响到社会、生活、文化的方方面面。”

  为亲身感受人工智能热潮下技术、市场发展的现实,“两会”期间,记者走访了北京中关村多家人工智能创新企业。业界一个共同的判断是,人工智能正在从科技层面加速进入应用层面,其中,基于“AI+”的行业智能化解决方案很可能将比消费类AI更快成熟。

  人工智能

  在行业场景更易落地

  突然之间,人工智能红了,各大公司都在往这方面发展,各种会议、论坛都在热议。那么,技术究竟出现了怎样的突破,使得人工智能突然从科幻即将变为现实?核心科研团队来自中科院计算所、主要从事机器视觉识别的人工智能企业中科视拓的CEO刘昕称,AI之所以大热,背后有四大引擎的成熟。其中学界公认的是深度学习模型、大数据、高性能计算这些技术的突破,但另一种关键“引擎”时常被人忽略,那就是智力众包。各种开源、开放的软件,共享科技,使得在研发各种“AI+”应用的时候,有了一种崭新的协作研发机制与环境。诸多技术进步的因素加速人工智能梦想落地。

  当前,对于做视觉识别的国内人工智能公司而言,最先启动的是警用、军用市场。中科视拓等企业认为,在无人车、无人机、服务机器人、翻译机器人等消费级市场真正成熟之前,人工智能创新企业特别需要与垂直行业合作,在具体的业务场景中完成解决方案的整体开发、验证和优化,才能真正拓出一片蓝海市场。人工智能早期可能应用于一些需要对身份进行认证的场景,包括无人值守的公共设施,比如客户入住酒店完全可以实现自助化。不过,从基于视觉、声音等识别的智能传感技术,走向人机互动的智能交互技术,再迈向精准操控的智能执行技术,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灵伴科技是一家以虚拟座席和智能社会云服务平台见长的人工智能创新企业,核心技术团队包括来自北大、清华的18位博士。据CEO陈博介绍,今天语音识别类人工智能在比赛场景普遍的识别率可以达到90%甚至95%以上,但在实用场景下其识别率骤然下降。而只有达到80%的实际场景识别率才基本具备可用性。过去,人们将语音识别人工智能作为一套信息化系统来打包销售,没有300万元初始投入根本做不下来。为了引导行业用户接受人工智能,灵伴从卖产品转向卖服务,客户按照使用量和服务质量选购云服务。数十家电信公司、银行等企业开始借助语音人工智能实施外呼服务的质检。此外,一些地方政府也试着将人工智能引入政务服务大厅现场,并提出让“AI+”政务服务实现“复杂业务只见一面,简单业务无须见面,大厅人员减少一半”的业务目标,有效改善用户体验。

  麦肯锡咨询公司的调查数据显示,未来45% 的当前的知识活动是可以被技术自动化的。《科学》杂志2016年年初给出的判断是,到2045年,全球将有50%的工作岗位由人工智能的机器来替代。那么,当前人工智能可以在多大程度替代人呢。中科视拓、灵伴科技的负责人均坦承,通用人工智能还属科幻,行业级人工智能还不那么智能,AI进入具体的业务场景、流程还需要在各行业配合下,经历一个较长的开发、试错、纠错的过程。希望社会公众和资本市场对技术的现实可能性保持理性、客观的认识。

  “AI+”应用创新加速

  智能时代到来

  按照有关机构发布的《乌镇指数: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6)》,2015年全球新增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达到了806家,据统计,截至2016年11月,全球范围内跨越13个种类,总计1485家人工智能公司总融资金额高达89亿美元。人工智能和认知学习将会改变人们生活的几乎各个方面。人工智能圈涌入了更多的资金与人才,这使得从事开发应用的科研队伍更加庞大,已有的产品获得了阶段性成果,例如语音识别等产品正进入人们的生产生活之中,深得用户的喜爱。可以预见,人工智能将广泛运用到教育、医疗、金融、汽车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月9日,滴滴出行宣布在美国成立研究院,将专注于研发“基于人工智能的安全技术和智能驾驶技术”。同一天,海尔在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博览会(AWE)上推出人工智能最新成果——海尔U+云脑。用户可以与冰箱语音对话,冰箱内置百科知识引擎,还拥有传感识别技术,RFID射频识别技术可识别食材的产地、营养成分等,VOC气味新鲜度识别技术可自动识别冰箱内空气质量情况,为用户打造更健康智能的环境。

  人工智能向各行业渗透将导致数以百计的新兴“AI+应用”的诞生。未来“AI+”应用产业将直接与用户的需求挂钩。“AI+”智能农业就是借助智能技术帮助用户在降低水和化肥的用量前提下,提高亩产。“AI+”智能制造就是借助智能技术帮助企业实现大规模个性化生产。“AI+”智能医疗就是通过大数据缩短药物的研发时间从而降低药物成本;通过基因药物的研制可以生产个性化的药物,通过机器人完成精密手术。

  在中国,人工智能对政府、企业界、投资界的吸引超过了社会公众,几乎一夜之间,时代宠儿的标签就从“互联网+”切换为“AI+”。我国的人工智能商业应用大门正在徐徐开启,讯飞、百度、阿里、网易等大型互联网企业正在加紧布局人工智能商业运用,

  与此同时,特斯拉自动驾驶技术因为失灵造成车祸,深圳高交会上,机器人“小胖”发生自主“打砸抢”,破坏玻璃并打伤路人。类似的事例时有发生。联想到多年前曾有人预言,有了机器翻译系统不用学习外语就能走遍世界,结果却被证明不好用、不可用。这些案例一再提醒着人们,从科技到应用,不是一蹴而就的。

  声智科技创始人、CEO,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陈孝良希望市场对人工智能产品持有宽容的态度。这些机器不管是外形还是思维都只是不那么笨的状态,它们可以在越来越多的场景对人们有帮助,提高人们的效率,节约人们的时间。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博导朱小燕也提醒公众,人工智能技术发展需要科学的态度,需要冷静客观清醒地对待,实事求是地求发展,防止盲目冒进蜂拥而上,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进而导致重现人工智能研究与应用发展滑入低谷。

 

责任编辑:陈近梅

分享: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