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正文

挖掘DT时代“新原油” 成都加快布局“大数据”

  日前出炉的成都“产业新政50条”明确提出,要强化数据资源支撑,推进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搭建全市统一数据交换共享平台,提升政务数据共享应用水平。企业和社会机构面向行业应用构建专业大数据服务平台,主动采集、加工并开放数据,形成以数据平台为核心的产业加速器,可按平台投资额30%给予最高300万元一次性补助。国内外行业领先企业来蓉开展数据业务、发展大数据产业的,产业部门按重点项目帮助企业协调数据资源……

  大数据就是现代“新原油”。从IT时代走向DT(数据处理技术)时代,大数据到底在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在大数据从概念渗透转向应用发展的当下,中国大数据发展情况怎样?世界各国在大数据领域如何布局?而正在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的成都,其大数据发展又是怎样的场景?本期《成都经济观察》将为您一一呈现。

  前沿故事

  大学教授“变身”创业者

  探索大数据发展的“成都模式”

  “假如按照经验,一个刀具可以切割300个手机壳,每当切割到300个手机壳时,刀具的使用寿命就结束了。而利用大数据我们发现,有的刀具只能切割280个手机壳,有的刀具则可以切割330个手机壳。大数据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合理的算法对大量的刀具数据进行加工,计算出每个刀具的使用寿命,而不是像以往那样‘一刀切’,从而节省成本,让每个刀具都‘物尽其用’。”上周,在成都数之联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办公室里,傅彦深入浅出地给记者“普及”大数据知识。

  有意思的是,2012年才正式成立的数之联,是由一群大学教授创办的。作为电子科大教授、博士生导师的傅彦就是其中之一。而另外一个不得不提的创办者,则是电子科大“80后”最年轻教授、中国大数据领军人物的周涛。长期从事数据挖掘、看到巨大社会需求的他们,带着引领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初衷,化身创业者,为政府、企业挖掘数据背后的“宝藏”。

  为众多知名企业提供解决方案

  “我们长期从事数据挖掘工作,也意识到大数据的广阔前景。如何将科研成果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如何从这些数据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从而对企业发展起到帮助作用?带着这些问题,2012年我们创办了数之联。经过前期的孵化和技术准备,2013年3月正式运行。”回想起公司创办之初的情形,傅彦如数家珍地告诉记者。

  虽然公司成立仅5年时间,但得益于良好的政策支持和自身强大的科研实力,数之联已经先后服务了阿里巴巴、腾讯、中国联通、工商银行、五粮液等众多知名企业。傅彦向记者举例说道,“2015年,我们开始与五粮液合作,致力于生产线的优化和设备运行情况监测。在以往的生产过程中,何时加水、加原料都是靠经验,不同的人经验也不一样。这样一来,高质量酒的产量就比较有限。而根据他们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我们通过大数据手段加以分析,就可以得出最佳加水、加原料的时间,从而提高高质量酒的产量。此外,生产设备的使用寿命也可以通过大数据来预测。设备的损坏往往不是一瞬间的事,而是一个渐进过程,这一点很难通过肉眼发现。通过大数据的精准分析,我们可以预测一个设备大概什么时候坏,从而优化生产线,降低运营成本。”

  计划2019年登陆创业板

  除了给企业提供大数据解决方案,数之联的另一个重要客户就是政府。“依靠大数据分析,帮助政府发现潜在风险企业、产品,提前采取措施进行监管。

  据傅彦介绍,数之联还孵化、参股了不少子公司,如成都数联寻英科技有限公司、成都数联铭品科技有限公司、成都数联易康科技有限公司。凭借着公司良好的发展前景,今年,数之联获得由鼎兴量子领投、国中创投等国内知名创投机构跟投的3500万元A轮融资。融资完结后,数之联的市场估值已逾4亿元人民币,是国内最为专业的大数据企业之一。“8月份我们还会有B轮融资。”傅彦透露。

  “深耕四川的同时,我们的客户已经遍及无锡、上海、贵阳、重庆多地。按照公司目前的发展态势,我们打算在2019年左右登陆创业板。”傅彦说。

  积极推动成都大数据产业发展

  “发展到今天,数之联已经成为成都大数据产业的‘领头羊’,当然这少不了政府的支持。”傅彦表示,此前数之联入选“成都人才计划”创新创业团队,政府给出了相应的资金支持。而比这更重要的,是成都对大数据产业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日前出炉的成都“产业新政50条”明确指出,要强化数据资源支撑,推进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实施大数据应用示范工程,对重点产业领域的重点示范应用项目,按项目总额20%给予最高500万元支持。而早在去年,成都就已经制定出台了《成都市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5)》《成都市推进大数据发展实施意见》《成都市促进大数据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等文件,全力构建大数据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

  傅彦告诉记者,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数之联也在积极推动成都大数据产业发展。“今年6月,我们与市科技局、郫都区人民政府、电子科大、成都优易数据有限公司,在菁蓉镇共同组建了成都大数据产业技术研究院,探索大数据发展的‘成都模式’。研究院未来将主要负责两项工作,一是通过产业基金投资、孵化大数据企业,二是通过对高校教师的前沿学科研究发布项目基金,支持他们在大数据领域深耕。适合进行学术成果转化的,我们会再利用产业基金进行孵化,这样就能形成大数据政产学用研协同创新驱动的闭环。”而领衔运营该研究院的,则正是中国大数据领军人物、电子科大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数之联CEO周涛。

  在傅彦看来,他们之所以将自身发展与推动成都大数据产业发展如此紧密地结合,正是因为看好成都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前景。“政策支持不断,作为大数据产业的根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也如火如荼,成都已经成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沃土。同时,有电子科大等高校为大数据研究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提供智力支持。尤其是,成都很多企业已经意识到大数据的价值,想要利用大数据来解决问题的愿望很迫切,这为我们提供了机会。在政策、环境、人才、企业意识等多重优势下,成都大数据产业未来将大有可为。”

  专家观察

  布局大数据产业 成都有三大优势

挖掘DT时代“新原油” 成都加快布局“大数据”
 
中国大数据领军人物,2015年度中国十大科技创新人物,电子科大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大数据时代》中文译者,成都数之联科技集团CEO周涛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数”万“数”梨花开。到底什么是大数据?大数据的产业模式是什么?在全球各国加速布局大数据产业的背景下,成都有什么优势?又该如何发展大数据产业?为此,记者专访了中国大数据领军人物周涛。

 大数据资源产生的价值没有“ 天花板”

 外部化、人工智能和价值三合一才是大数据?在周涛看来,大数据作为一种创新要素,要经历资源化和资本化两个过程。海量的非结构化数据经过汇聚、清洗、标准化,就会转化为大数据资源。对大数据资源进行商业化应用,产生价值,就会转化为大数据资本。

 然而对海量的非结构化数据进行汇聚、清洗、标准化意味着成本投入。因此,在周涛看来,大数据首先是成本,然后才能是资源。只有成为资源的大数据才能产生价值,转化为资本。

 另一方面,作为创新资源要素,大数据具有天然的共享性,因为个体对大数据资源的占有不是排他的。周涛举例说明,如果一块土地被A使用,在A的使用期限内,B就不能使用这块土地。而一个海量、合法、安全隐私可控的数据库开放以后,每个个体都可以利用它来生产价值。因此,周涛认为,大数据资源能够产生的价值是没有“天花板”的。

 同时,他也表示,大数据在医疗、金融、教育、人力资源以及政府智慧管理等领域的应用,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发现更多原来没有发现的价值。大数据的确在改变很多传统产业的模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大数据要去做全部的事情。周涛表示,大数据不是去消灭某个行业的劳动力,更不是去消灭某个行业的专家,而是去发现这个行业发展过程中的痛点。再去看这些痛点是否可以通过智慧化、数据化的方式来解决。因此,他认为,如果没有深度的行业耕耘,大数据能够产生的价值是有限的。

 成都有哪些优势?

 在周涛看来,成都发展大数据产业有三个方面的优势。首先,成都拥有大量的大数据人才。这其中既有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等本地高校培养的大量人才,亦有成都通过人才政策从海内外知名高校和企业引进的高端人才。

 其次,成都的产业基础好,经济总量大。周涛表示,成都的金融、生物制药、工业制造都发展得非常好。“大数据+”产业在这些领域将大有可为。

 同时,成都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特别是政务云,以及光纤宽带等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除此以外,成都在新近推出的“产业新政50条”中还提出要普及1000兆光纤宽带网络、高标准超前规划部署5G通信网络,其信息基础设施能级还将进一步提升。

 未来发展方向在哪里?

 那么成都应该如何发挥优势发展大数据产业?对此,周涛从三个方向给出了建议,同时明确指出成都发展大数据产业的四个“抓手”。

 “成都可以从纵、横、间三个方向去发展大数据产业。”周涛表示,“纵”向是指要拉通整个大数据发展全产业链上的核心关键技术。“横”向是指要推动大数据在重要行业的应用落地。“间”向是指要抓大数据跨行业整合之后的创新应用。

 周涛进一步指出,成都发展大数据产业有四个方面的“抓手”。一是建立大数据产业技术智库,依托成都大数据产业技术研究院描绘出成都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技术路线图。二是成立具有相当体量的大数据产业投资基金,积极培育大数据产业的龙头企业。三是构建政务数据资源化、资产化的品牌,率先推动政府掌握的公共数据进行资源化、品牌化转换,形成良好的品牌示范效应。四是打造大数据人才高地,既要完善大数据学科教育体系的建设,还要加大高端大数据人才的引进力度。

  记者手记

  成都资源储备深厚 发展大数据正当其时

 正如周涛所说,大数据资源产生的价值没有“天花板”。作为具备国家战略意义的新兴产业,大数据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是优化政府治理能力的新工具。美国、英国、日本等众多国家纷纷布局大数据领域,数据资源的价值正成为各国争相挖掘的“宝藏”。

 正在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的成都,也在大数据领域一次次领跑,一次次赢得外界关注。

 作为大数据产业的根基,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实力雄厚。成都是国家IT产业重要基地和中国软件名城,产业体系完整。市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7.7%,位居八大特色优势产业之首。

 根基牢固,产业发展自然当仁不让。2016年,成都相继举办了“首届中国大数据应用大会”“2016iWorld数字世界博览会”“首届C3安全峰会”,并成功开展“智慧中国杯”全国大数据创新应用大赛。2015年,成都设立大数据管理局,成为继广州、沈阳之后国内第三个设立这一机构的城市。电子科技大学“80后”教授周涛,因在复杂性科学和大数据挖掘方面有深入研究和系统贡献,当选2015年度中国十大科技创新人物,从而一鸣惊人。电子科大大数据研究中心、四川大学机器智能实验室、西南交大大数据研究院、西南财大大数据研究中心,更无不显示出成都在大数据人才方面的深厚资源储备……

 政策、产业基础、人才,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必备要素,成都已经完备,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正当其时。

 全球视线

 中国有望引领全球大数据产业发展

 根据相关监测统计,2015年全球的数据总量为8.6ZB,这相当于储满86亿个1TB的移动硬盘。目前,全球数据总量的增长速度在每年40%左右,预计到2020年全球数据总量将达到40ZB。面对体量如此巨大的数据,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早在1980年就已经意识到大数据的价值,称其是“第三次浪潮的华彩乐章”。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大数据元年却是2012年。在这一年,美国推出《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启动了美国国家大数据战略;英国计划在未来两年内,在大数据和节能计算研究上投资1.89亿英镑,以带动企业在该领域的投资;日本在新一轮IT振兴计划中将发展大数据作为国家战略层面提出。除此以外,同样在这一年,用户日志管理公司Splunk上市,成为大数据第一股。

 继美英日之后,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德国、新加坡以及印度等国纷纷布局大数据领域。中国在2014年首次将大数据写进《政府工作报告》;2015年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系统部署大数据发展工作;2016年启动建设全国一体化的国家大数据中心;2017年印发《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大数据市场规模达到281亿美元,同比增长22%。预计到2027年,全球大数据产业规模将达到约970亿美元。

 另一方面,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大数据市场规模达到168亿元人民币,大数据项目建设快速增长。此外,中国大数据领域投融资持续升温,2012年至2016年,大数据领域投融资事件超1600起,其中2016年融资额同比增长率达189.7%。从技术方面来看,中国大数据创新动力显著增强。2016年,大数据领域专利申请数量达到634件,为大数据行业创新发展提供充足动力。

 值得关注的是,根据长城战略咨询在2017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有机会引领全球大数据产业发展。报告指出,中国在海量的数据供给、活跃的创新生态和巨大的市场需求这三个方面拥有全球领先的优势,有望成为全球大数据创新最活跃的地区,并有很大机会引领全球大数据产业发展。

责任编辑:陈近梅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