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正文

人工智能增强人类技能而非取代

Gartner研究报告揭示人与人工智能新关系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狂飙突进,国家政府工作报告关注,科技巨头扎堆布局,风投创投痛下血本支持,越来越多的产业资本开始关注人工智能。然而与此同时,世界上的一些极具影响力的知名人物也开始担心人工智能将会给人类带来一场浩劫,“人工智能即将引发世界末日”的说法甚嚣尘上,引发恐慌。从手机上的计算器到无人驾驶汽车,到未来可能改变世界的重大变革,到底什么是人工智能?它对人类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Gartner题为《通过数字化工作场所项目利用人工智能增强人类技能而非取代》的研究报告在“末日悲观论”中发出理智的信号。报告重点提出了各企业机构利用人工智能增强人类能力,并进而构筑新型能力、拥抱新工作模式的若干途径。

  新变化构建人与人工智能新关系

  将人工智能引入工作场所的确是一场天翻地覆的转变。在我们为每一个垂直领域提供服务时,这一举动将带来飞跃性改变。但是,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我们应该加以关注呢?

  变化一:人工智能要求工作者更加人性化。人工智能其中一个被低估的优势就是它帮助人类从事与生俱来(或者至少应该)擅长的工作,以及支持机器完成其精通的任务。这种“关注点分离”(separation of concerns)导致了一个类似“半人半马”的怪象:一方面增强人类能力,而一方面又将机械性、重复性的任务交由机器完成。这就是第一个悖论——我们不愿接受这种变化——它将导致我们的工作方式更加人性化。但是,原因何在?

  这是因为成为“真正的人类”很难。这要求我们具备想象力、移情、好奇心、批判性思维、激情、创造力。人性化就要避开例行任务,即:只与生产力相关的任务。人性化需要我们开展创造性工作,这是只能由人类完成的工作。事实上,这些工作均是涉及充分运用个人专长并且独特的行为。

  另一部分原因在于,随着我们逐渐长大,由于标准化教育以及上令下行的就业性质,我们的创造力(大量)消失了。因此,对人类能力的要求越低,我们的生活将会越轻松。

  变化二:人工智能要求人类“从外到内”地看待工作。将设计思维方法应用到我们的工作之中时,需要以退为进,重新思考客户的实际问题,并且确定在哪些场景下机器可以最好地协助人类为客户提供支持。这相当于非常规(需要更高认知能力)与常规(机械、可重复)任务。该方法揭示了第二个悖论——重新设想自己的工作,以期被取代的工作者将难以如愿,但他们会影响所在企业的人工智能战略方向。

  变化三: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补充人类技能将提高决策与流程效率。人工智能引发变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要让人类成为“请求-响应链”(request-response chain)内中继信息的中间人。在这种情况下,除了从记录系统中提取数据外,人类贡献的价值很少,因此主要向非中介化发展。

  对此,我们应提高人类的作用,借助独一无二的业务与客户知识来提供个性化洞察,同时将提取重复性信息的责任交由基于人工智能的虚拟助理处理。

  偏好影响消费者与人工智能新关系

  Gartner研究总监Anthony Mullen表示:“消费者已经准备接受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新关系,但对于以何种方式建立这种关系则具有清晰的偏好。”

  在Gartner近期的一项调查中,58%的受调查者表示,如果人工智能可以接管一些任务来帮助他们节约时间,那么他们将会使用人工智能。53%的受调查者表示,如果人工智能可以帮助他们节约金钱,那么他们将会使用人工智能。47%的受调查者表示他们会使用人工智能以更轻松地获取信息,例如获取旅行、交通方位及日常消费品的细节等。

  Gartner研究总监Stephanie Baghdassarian表示:“相对于使用其他个人技术的三条常见原因,即社交、突出自我形象与娱乐,消费者考虑使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是为了获得实实在在且更加‘重要’的好处。”

  调查还发现,70%以上的受调查者可以放心地让人工智能分析其生命体征,利用语音与面部特征的人工智能识别来保持交易安全性。尽管如此,就人工智能通过语音或面部表情分析情绪而言,52%的受调查者不想让人工智能分析其面部表情并进而了解其感受如何。此外,63%的受调查者不想让人工智能通过始终监听的方法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

  就隐私而言,消费者对人工智能的使用持怀疑态度,并担忧其可能带来的影响。

责任编辑:陈近梅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