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正文

数据观情报局 ▏AI翻译与人工翻译如何更好地结合?

2016年,联合国推出了一款基于人工智能的翻译机Wipo,这款机器采用“神经网络”技术,能够在精确翻译专利技术语言的同时,保留比其它系统更为自然的语序,此举将专利翻译的质量大大提高。

2017年,科大讯飞发布了全球首款实时中英互译“晓译翻译机”,能够实现2秒内同步翻译、准确率达到97%的效果。

随着多款AI翻译机的出现,网上关于“AI取代同声传译”、“同传译员即将失业”等论断也越来越多。

然而,前段时间出现的一则“科大讯飞AI翻译造假”事件则给这些鼓吹“AI翻译将取代同声传译”的人打了一记响亮的耳光。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事件过程:

9月20日,一篇名为《科大讯飞,你的AI同传操作能更风骚一点吗》的文章在知乎发布,随后,这篇剑指科大讯飞AI翻译侵权的文章在网上引起不小震动。

文章作者指出,他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为某会议分会做现场同传翻译时,该会议的直播平台“知领直播”上写的翻译是科大讯飞的“智能翻译”,但实际上,机器读的却是自己和搭档的翻译。同时,该网友还认为,科大讯飞没有征得自己同意就冒名使用了自己和搭档的翻译成果,并针对此举表达了自己的愤怒。

事后,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针对此事接受了人民网的采访,采访中,刘庆峰表示此次会议采用的是“人机耦合”形式,误解是由于会议分工 沟通不清楚造成的,同时他表明,科大讯飞已经委托会议主办方进行沟通,希望尽快向社会公众消除误解。

虽然进行了解释,但广大网友却似乎并不买账。有人评价“科大讯飞有可能侵犯了同传人员的署名权,甚至有人说“这种行为应该叫‘剽窃’”。

那么,问题来了。

刘庆峰所谓的“人机耦合”是什么?

为什么网友对这种解释并不买账?

事实上,关于“人机耦合”的定义,在翻译业界尚无具体定义。从学术界对人机耦合的定义来看,人机耦合指的是一种“控制方法”,一种仿生学、机械学的术语。而从刘庆峰的回答来看,人机耦合指的是:在翻译中,机器为同传翻译者提供语音识别和机器翻译的结果;或者机器通过转写演讲者源语和同传译员的译语,并把两种文字显示在屏幕上的服务模式。

显然,这样的回答并不能满足网友对“人机耦合”的疑问,有网友甚至调侃科大讯飞的人工翻译是“人工复读”。

今年的科大讯飞可谓是流年不利,除了被传“同传造假”,还被央视爆出在安徽宣城违规建设研发中心,后又被网友们扒出“以建研发中心为名,行开发房产之实”。这样的质疑反映在股价上,使科大讯飞的股价腰斩,市值从去年11月22日的最高峰1565亿元缩水到420亿元左右,蒸发市值高达1000多亿元,曾经的“AI第一股”跌落神坛。

而针对此,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则回应:事物的发展都是波浪式前进的,长期发展和基本能力提升是根本,讯飞要沉住气,未来股价肯定还是会不断地创出新高。

虽然看上去有些“淡定”,但“同传造假”、“房地产开发”事件给科大讯飞带来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10月25日,科大讯飞发布公告称,为维护资本市场稳定、促进公司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刘庆峰以实际行动参与维护公司股价稳定。此后,刘庆峰对科大讯飞股票增持,拟增持金额不低于1200万元。

科大讯飞的技术实力在我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曾被寄予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希望,此次“股价腰斩”也算是为其敲响警钟,如果不能保持初心,坚守人工智能赛道,打着人工智能的牌子行其他业务之便,那恐怕只会遭到用户唾弃。

那么,回到科大讯飞AI“翻车”事件,AI翻译到底对人类翻译有没有帮助?如何在人机合作中处理好法律和伦理问题?数小君认为,帮助肯定有,但并不是万能。AI翻译能取代人类技能比较单一、运用智慧比较少的部分(如旅游翻译、日常交流等),但涉及到语义复杂、语义特殊的语言场景,人类的作用无可取代。

至于刘庆峰所说的“人机耦合”,或许是人机合作探索的一个方向,但正如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徐英瑾所说:“即使人机耦合也有伦理责任,涉及知识产权,‘如果人机耦合中,人类并不知道自己的成果被利用,那这并不是真正的人机耦合’”。

而有人提出在“人机耦合”当中,需要得到译员的知情同意,并签订协议;当需要使用译员有知识产权的翻译内容时,也需要得到许可,这样的提议无疑为当前人机耦合中存在的伦理和法律问题提供了解决的新思路。

技术没错,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到今天,确实为人类的生活、工作带来许多便利,AI翻译带来的便捷也让我们惊叹,只是过度包装、过度营销带来的只会是人们的质疑和反感。

正如一位网友所说,“我从来没有否认讯飞语音识别相关技术在国内的领先地位,我只是觉得那些兢兢业业、踏踏实实搞技术的人被公司的沙雕运营一起搞坏了名声,挺不值的。”

希望那些鼓吹“完全AI翻译化”的营销者能少点套路,对科学再严谨点儿、对用户再真诚点儿;也希望那些人工智能的从业者能保持初心,在人工智能之路上坚定前行,不要辜负用户的期待。

责任编辑:陈近梅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