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 时间:2019-02-15 15:26:01 作者:
【导读】为加快成都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推动“人工智能+”新经济产业体系建设,日前,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成都市加快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推进方案(2019—2022年)》。
成都市加快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推进方案
(2019—2022年)
为加快成都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推动“人工智能+”新经济产业体系建设,制定本工作推进方案。
总体思路
围绕构建“5+5+1”开放型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水平,加快夯实人工智能产业基础支撑,不断提升人工智能产业能级,全面营造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和资本链,以平台聚合能力、以能力营造场景、以场景撬动市场、以市场壮大产业,为成都市构建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贡献人工智能力量。
发展目标
到2022年,在人工智能(行业融合应用)领域,培育5家以上收入规模超50亿元的一流领军企业、10家以上收入规模超10亿元的领军企业和20家以上收入规模超亿元的创新企业,建成3—5个成熟的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形成基础坚实、创新活跃、开放协作、链条完备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建成国家级人工智能产业创新示范区,打造最具行业融合特色的“中国智谷”、国际知名的工业智联网典范城市、世界一流智能无人机和车联网基地,人工智能(行业融合应用)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带动关联产业规模突破5000亿元。
重点工作
(一)加快夯实人工智能产业基础
◆推进智能化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国家超算中心在蓉布局,建设高效能计算基础设施,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服务支撑能力。以产业功能区智慧化运营和服务需求为牵引,制定全市《智慧园区顶层设计规范》。加快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示范建设,推动IPv6规模化部署、5G试商用和NB—IoT网络全覆盖。
◆加快数据资源集聚与开放共享。支持建设一批行业训练数据资源库、标准测试数据集。有序推动数据资源确权、开放、流通和交易,完善数据产权保护制度。搭建数据资源交易中心和交易平台。建立完善公共数据开放平台,推动政务、信用、交通、医疗、教育、旅游等领域公共数据向社会开放。
◆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核心技术。支持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人机交互等智能认知算法库、工具集和开源框架开发,加快智能传感器、高性能处理器(CPU)、图像处理器(GPU)、可编程逻辑门阵列(FPGA)、专用集成电路(ASIC)、类脑芯片等领域关键技术突破。全面发挥电子科大、四川大学、西南交大、中航成飞设计研究所、中科院成都科学研究中心、华为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商汤未来创新中心、安谋中国西部研发中心、诺基亚全球技术研发中心、科大讯飞成都研究院、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川哈工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研究院等研究机构技术攻关优势,协同推进人工智能理论研究、技术突破和重大应用研究,专利申请量超过6000项。加强与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四川省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科技专项等衔接,在智能超算、类脑计算、医学影像、机器视觉、智能语音、智能芯片、智能终端、智能机器人、智能无人机、智慧交通、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打造一批高端研发平台,争创一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实验室。
◆提升人工智能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水平。大力发展新一代智能手机、智能家居产品、可穿戴设备等智能终端,智能无人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增材制造等智能装备,以及智能车联网、视频图像身份识别、医疗影像辅助诊断、语音翻译交互等智能系统,形成可借鉴、可复制、具有较广用户群体和较好市场前景的重大科技成果、重点创新产品和成功应用案例。围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健康、新型材料、绿色食品等重点产业,支持企业聚焦关键业务系统集成、制造生产环节柔性化改造、生产装备及工艺流程智能化升级等建设一批工业大数据中心。发挥华为、阿里、航天科工、富士康、成飞青羊航空制造创新中心、四川大学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等企业和机构研发优势,建设面向行业、区域的工业互联网主题云平台,打造制造业“双创”升级版。加快人工智能在工业互联网、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工业APP等领域应用,培育一批工业智联网示范工厂和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服务商。
◆支持人工智能行业融合应用创新。推动人工智能与5G、超高清视频、VR/AR、集成电路、车联网等重点领域的融合应用创新,建设集产业监测、评估测试、应用示范为一体的市人工智能融合创新中心。支持企业开展“人工智能+”行业融合创新,定期发布人工智能行业融合创新应用优秀产品和案例,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人工智能示范企业。
◆推进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重点企业、行业协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支持建设面向人工智能行业融合应用的公共计算与协同研发平台、开源与共性技术支撑平台、公共服务与对接交流平台、工业互联网云平台等重点公共服务平台,聚合产业链企业,提供规划指导、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融资服务、管理咨询、检测认证等共性服务。鼓励并支持龙头企业或产业基金参与重点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投资。支持企业在重点公共服务平台上购买(或租赁)人工智能相关服务。
(二)不断提升人工智能产业能级
◆加快人工智能标准和规范体系建设。鼓励企业、机构和行业协会建设面向人工智能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可用性、可靠性、安全性的技术标准和质量标准,研究制定相关评估方法和规范,并进行市场化推广。
◆推进“AI+企业培育”工程。制定全市人工智能产业链全景图和产业招商地图,瞄准世界500强、大型跨国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积极开展靶向招商、以商招商和补链招商,着力引进一批产业链条急缺、行业领先的企业来蓉发展,鼓励已落地企业加大在蓉人工智能产业链布局。建立人工智能(行业融合应用)领军企业、创新企业和种子企业培育名录,强化动态管理和产业协作配套。优先支持人工智能领军企业、创新企业和种子企业纳入新经济“双百工程”重点企业。转型发展一批本地互联网和传统行业龙头企业,支持其面向人工智能行业融合领域转型升级。支持国有技术转移机构、创投企业与本地高校院所合作,共同推动人工智能领域重大创新成果转化,培育孵化一批人工智能高新技术企业。
◆实施“AI+产业沙箱”培育计划。由行业主管部门牵头,各选择3个以上试点示范项目进行人工智能“产业沙箱”行业融合应用场景测试,重点梳理行业场景应用中价值链成本最高、效率最低或价值最重要环节,进行人工智能改造提升试点,在安全可控的环境中发掘人工智能的技术潜力,并逐步推广到其他行业领域。
◆加快“AI+场景应用”具象化工程示范。
支持将人工智能场景应用项目纳入城市机会清单,并面向人工智能(行业融合应用)领军企业、创新企业和种子企业发布,探索开展“揭榜”攻关。
选择一批有代表性的“AI+健康医疗”示范项目,整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电子科大机器人中心、四川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研究院、中—加—古天府脑神经研究院等机构科研优势,瞄准脑科学和智慧康养研究前沿,开展医学影像分析与辅助诊断、临床诊疗决策与健康管理、类脑智能机制分析与算法模拟、智慧健康养老与智能康复等人工智能新技术临床试点示范,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应用示范医院和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
遴选一批特定应用场景的“AI+交通物流”示范项目,聚合中航(成都)无人机系统有限公司、成都无人机应用技术研究院、腾盾天府智能技术研究院、中德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基地、电子科大—一汽集团智能汽车实验室、成信大机器人与智能系统国际研究院等机构能力,进行无人机自主控制、无人物流配送与远程作业、综合智能交通管控、智能网联汽车封闭测试等新产品新场景应用示范,打造世界一流智能无人机和车联网基地。
(三)全面营造人工智能产业生态
◆推动产业主体抱团。支持市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汇聚高校院所和行业龙头企业资源力量,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开展技术研发、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和人工智能领域创新型企业孵化。支持在蓉企业与高校院所产学研协同创新,共建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展科技成果工程化研究开发。支持产业服务机构、行业协会借助“一校一带”“院地协作”“产业协同”“离岸孵化”等创新机制,围绕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开展工作。
◆强化人才供给能力建设。将满足条件的人工智能领域人才优先纳入新经济“双百工程”优秀人才。探索人才引进新模式,实施“母校引才”“校友会引才”和“乡情引才”,将本籍客商人才作为招才引智的重要力量。依托中科院大学成都学院、中科院成都科学研究中心、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微软天府新区AI人才培训基地等机构,打造人工智能高端人才培育基地。鼓励在蓉企业与高校、职业技术(技工)院校合作开展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合作建设人工智能领域学生实训(实习)基地。针对人工智能领域涉及的政府部门关键岗位和实体经济重点企业,开展人工智能关键岗位轮训培育。
◆提升本地产业的国内外影响力。积极引进、组织、策划专业化、国际化、高端化的人工智能品牌盛会,通过高峰论坛、项目路演、应用大赛、成果展示、现场体验等形式,交流前沿发展趋势、展示最新落地成果、促进项目供需对接、营造产业发展氛围。继续办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中国国际软件合作洽谈会等重点活动,突出人工智能主题元素,扩大成都人工智能产业在国内外影响力。
◆推进产业集聚布局与协调发展。围绕构建全市统一协调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圈,按照“一核引领、两轮驱动、三园支撑、四区协同、多点示范”,打造“1234N”产业载体发展格局。
一核引领:按照“国际级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高地”定位,集中力量打造集高端研发与核心制造、产业孵化与创新应用、AI学院与AI小镇为一体的成都科学城产业功能区,创建国家人工智能产业创新示范区。
两轮驱动:支持新川国际AI中心、菁蓉人工智能小镇重点载体建设,加快引入人工智能创新企业和高端平台,推进产业创新与集聚发展。
三园支撑:推进环华西人南医疗医美服务产业功能区、成都医学城健康产业功能区、天府国际生物城载体建设,打造以三医融合为特色的人工智能产业创新示范高地。
四区协同:推进西部电子信息产业核心功能区、成都智能家居与大数据应用产业功能区、天府新区智能制造产业功能区、龙潭智能终端与大数据服务总部集聚区智能制造示范,布局打造人工智能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应用创新示范带。
多点示范:把握全市“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差异化发展机遇,有序引导全市产业功能区围绕产业定位和人工智能场景应用,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全面打造智慧园区。
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市人工智能产业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市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协调推进全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工作,统筹要素资源保障,强化政策措施兑现,督促重点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经信局,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细化目标举措,定期总结上报情况,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建立市人工智能行业专家智库,充分发挥专家智囊在重大政策制定、重大项目评审等方面决策咨询作用,进一步增强相关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做好政策保障。制定出台《成都市加快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专项政策》,围绕企业培育、技术研发、人才培养、载体建设、氛围营造等强化部署,制定并落实政策支持标准和实施细则。重点围绕智能网联汽车、医用机器人、智能无人机等人工智能应用基础较好的细分领域,加快推动国家和四川省相关安全测试管理法规在我市落地,为新技术新应用做好制度保障。
(三)加强实施评估。完善重大项目推进机制,细化落实工作责任和监督考评,建立目标绩效考核工作体系。加强人工智能产业跟踪,建立产业统计监测体系,落实成都AI产业专报机制。
(四)政府推广示范。在政府投资项目和政府采购项目中,鼓励并支持包含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的项目方案,积极推广使用成都造人工智能名优产品。鼓励国资平台公司推广采用包含人工智能技术和产品的系统解决方案。
(五)强化金融支持。支持社会资本设立人工智能领域投资基金,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人工智能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加大对原创技术产业化的支持力度。建立国资创投管理机制,制定以创新发展为导向的考核机制,按市场化方式确定考核目标及薪酬水平,着力支持人工智能企业和产业服务平台发展。
(六)加强宣传引导。强化舆论宣传和政策引导,积极推广人工智能应用先进经验和典型案例,大力营造有利于培育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社会环境,调动全社会参与支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及时做好舆论疏导,形成允许试错、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更好应对人工智能发展可能带来的社会、伦理和法律挑战。
名词解释
工业互联网(IndustrialInternet):是以工业系统为中心的基于互联网的工业、信息、网络、人机结合的融合技术。
工业智联网(IndustrialInternetofMinds):作为改变工业生产形态的未来工业基础设施,其与工业互联网紧密结合,通过对不同种类工业实体乃至整个工业网络进行建模和管控,实现海量工业实体的智能化协同,从而实现工业实体的智能化发展。在工业智联网架构下,会催生农业智联网、交通智联网、能源智联网、企业智联网、社会智联网等架构发展。
产业沙箱(Sandbox):沙箱原本是指一个计算机虚拟系统程序,允许在沙箱环境中运行该程序,并且运行所产生的变化可以随后删除。监管沙箱最先由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FCA)提出,拟设立一个模拟环境,让金融科技企业、产品以及服务在该模拟环境内试运行,对参与的企业、产品等进行筛选,并要求拟参与企业设定消费者保护计划和风险控制等。我市针对人工智能产业特点,提出产业沙箱的概念,重点通过梳理行业场景应用中价值链成本最高、效率最低或价值最重要环节,进行人工智能行业融合应用改造提升评估试点,力争在安全可控的环境中发掘人工智能的技术潜力,推动产品供需对接零距离和精准化,提升市场主体的变现盈利能力。
离岸孵化(OffshoreIncubation):一种产学研合作的新模式,通过本地注册公司,海内外经营的创新投资模式,实现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从源头孵化项目,补齐创新短板。目前离岸孵化投资模式,大多是风险投资基金与政府或高校牵手,孵化海内外优势项目,配合有力的政策配套、资金支持和服务支撑,加速被投项目发展壮大。
责任编辑:李兰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