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贵州贵州大数据企业正文

贵阳:西南最大生产规模的颗粒剂胶囊剂生产线

“千企改造”让传统行业焕发新生

利用近红外在线检测技术,实现药品质量在线生产的快速检测。今年,贵州汉方药业有限公司专门设计了一款生产检验设备实时数据自动采集系统,提升药品的生产质量。 

汉方,这家贵阳老牌药厂入驻贵阳高新区后,乘着“千企改造”的春风,利用大数据建成了自动中药提取控制系统和智能生产管理系统,实现提质降本增效。 

截至目前,汉方已完成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的现代化中药制药生产线,其中颗粒剂、胶囊剂已成为西南地区生产规模最大的生产线。在贵州,像这样大数据+智能制造生产基地的企业还有许多,汉方是贵州省实施“千企改造”工程以来受益的3743户企业之一。 

定制系统 生产周期缩短一半 

作为一个年产值达到5.5亿元的大企业来说,高效率、低成本的管理,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公司以传统中药材为主要生产原料,每一味中药进厂到出厂,都要经过繁琐且必不可少的检验流程,以此保证药品质量及疗效。通常从药材的进厂检验开始,到生产过程、再到成品出厂前的检验,每批药品生产周期差不多将近28天。

如何准确对比原药材和成品药的各种药性,但又能保证效率?这个不仅是汉方想要解决的问题,更是贵阳市乃至贵州省多家企业渴望解决的核心问题。在这一背景下,贵州省于2016年出台了《实施“干企改造”工程促进工业全面转型升级方案》,要求加快推进工业企业信息化、绿色化、服务化改造,促进全省工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首批推出的一千个企业中,贵州汉方药业有限公司赫然在列。 

在这股政策春风下,公司投资建设的大数据+智能制造生产基地得到极大支持,其中生产检验设备实时数据自动采集系统、智能生产管理系统已初见成效。“我们设计了一个红外线快速放行装置,中药材通过,就能根据其光谱反映出来的数据,建立一个完整模型,通过进厂前后模型的对比就能得知药性是否有所改变。” 贵州汉方药业有限公司总监张仕林说,生产检验设备实时数据自动采集系统大大提高了药材检验的效率,只需以前一半的时间,就能完成整个检验过程。 

管理方面,公司就近选择贵阳高新区的软件设计企业,专门给自己定制设计了一套智能生产管理系统。药材进厂,工人就通过系统下单“请检”,然后生成请验单、自动下发生产指令,之后药品生产过程中,通过系统自动“请验”、出具报告,还能自动生成领料单及仓库自动发料等,整个系统集仓库物料管理、采购管理、生产管理、设备管理、质量检验及放行管理等功能为一体,使得物料库存透明化、采购精细化、生产过程及质量管理可控,管理者可实时了解物料库存、采供供应进度、生产进度、质量检验情况等,以实现通过互联网协同各车间、各部门进行质量和进度可控的药品生产,实现药品生产的信息化、智能化及数字化,助推企业的转型升级,最终达到提质降本增效的目的。 

车间联网 大数据为生产赋能 

全厂占地15万平方的现代化中药制药生产线,是公司生产的核心所在。以往的中药车间全部靠人工巡视处理,设备的开始、结束时间等细化工作,都要人工统计,事情琐碎,人力成本也高,特别是生产中的湿度难以把控,导致中药生产模具被大量中药黏住,往往一台模具拆卸一次,要多名工人花费整整四个小时才能清洗干净。 

为解决这个问题,公司专门建立了全自动中药提取控制系统,在中药提取罐上安装了温控探头、传感器,自动开合的阀门、自动计量的液位计、流量计,自动在线检测的密度计等,并全部连入网络。 

位于四楼的提取车间,记者看到大大的厂房里,只有一个工人坐在角落,不时抬头看看提取罐、浓缩罐情况,仔细观察,不难看出每台设备阀门、连接口等都设置有专门设备和线路,设备运行的情况实时连入电脑网络,传输到一楼中控室的电脑大屏。另一位工作人员,从大屏上就能清楚看到每台设备的详细数据参数:压力、温度、液面高度,煎煮时间等等。工作人员只要在电脑上操控,就能实现自动投料、定量加溶媒、出液控制等等。同时,系统还具备故障报警及停机控制,只要某项数据异常系统都会立即提示,工作人员可联动车间内的工人一起处理。 

“设备的每一项数据都储备在电脑里,除了实时查看运行情况,更重要的是能对药品做回顾性分析,从根本上保证药品的质量。”该公司总监张仕林说,一旦某批次药品出现问题,只要从历史数据中回顾,即可通过对比,寻找出具体原因。在包装生产线上的联网设备,意义也在于此,每个成品的温度、压力及质量检测等生产数据都有监测并录入系统。 

大数据+智能制造生产基地的模式,让汉方尝到了甜头,公司统计了2018年7月至今工厂的实际生产效果,目前生产成本节约10%,提升月度生产能力约17%,产品合格率提升约9.92%,水电气利用率提高约10.4%。2018年公司实现工业总产值5.5亿元,销售收入5.2亿元,上缴财政税收6200万元。 

汉方是贵州省实施“千企改造”后的一个缩影,更是众多成功企业中的模仿样本。(李雯文)

责任编辑:李兰松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