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19数博会走进贵州大数据融合发展看贵州正文

育本土大数据人才需“引育并重,且育为本”

  人才是第一资源。对于大数据等高新领域而言,怎样强调人才的重要性都不过分。贵州怎样才能留住或者吸引更多的大数据人才?对此,贵州大学大数据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王旭接受采访时提到:“培育本土大数据人才需‘引育并重,且育为本’,同时还需要社会、高校和企业共同努力。”

   大数据方向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6.55%

  王旭表示,早在2014年5月,经我省相关部门批准,原贵州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更名为大数据与信息工程学院,成为国内首个专注于大数据人才培养的本科学院。目前,学院下设三个系,分别为电子科学系、信息与通信工程系、大数据科学与工程系,有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物联网工程等6个本科专业。其中,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2017年获批并开始招生,偏向于数据的分析和应用,物联网工程偏向于传感器、识别设备等硬件的使用。

   2018年,贵州大学大数据科学与工程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大数据方向)和物联网工程两个专业的首届毕业生毕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大数据方向)毕业生就业率100%,物联网工程的毕业生就业率95%。整个学院6个专业毕业生平均就业率高达96.55%。

   “据我们了解,这些毕业生多数选择在省内从事大数据相关行业,这也说明我省对大数据人才求贤若渴。”王旭说,学院根据未来五年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的需要,扩大学生规模数量,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基础性课程,同时申请新增设人工智能等专业,为贵州发展5G、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前沿科技提供新鲜血液。

   课程体系设置应兼顾地域性和实战性

   “大数据培养方案的设置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内容是基于培养目标而规划的。只有明确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进行个性化人才培养。”王旭提到,课程的设置应兼顾地域性和实战性。所谓地域性,主要针对大数据人才是具备大数据处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要求掌握数学、统计学、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多方面知识,“为本土培养的人才更应结合贵州省省情,走一条属于自己的创新之路。”

  比如,贵州民族药、旅游业、特色农产品是传统优势产业,就可利用大数据技术帮助传统产业直接获取消费者对其产品的反馈,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互动沟通,助力传统产业在营销、广告以及新产品开发等方面加速信息化。正因如此,在课程设置方面,学生除了要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学习“大数据+传统优势产业”衍生而出来的相关内容,注重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引导。

  所谓实战性,则是与国内大数据相关企业合作建立实训基地,以便让学生到企业中进行“实战”,培养其实际数据分析能力。目前,学院已与“货车帮”等本土企业建立联系。此外,还可通过校企合作等模式,邀请相关企业负责人走进课堂,让企业导师和授课老师共同指导学生。

   人才培养还应该重视师资培养和职称认定

   有目标有计划地培养本土化复合型大数据人才,为贵州发展大数据筑牢人才基础,还应该重视师资培养。

   “首先要为培养大数据人才积极搭建平台和通道,加大师资引进,支持省内高校、研究院所的师资培育。当下,我们正配合省大数据局完善贵州省大数据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这在省内还是一块空白。”王旭说,这项工作的制定落实,意味着大数据从业者的专业素质被社会广泛接受、认可,对于组建本土的大数据人才队伍有极大帮助。

  另一方面,还可积极组织开展相关教学论坛,进行跨学科的团队合作,以便更好地推动高校大数据应用创新,深化高等院校教育科研与大数据应用融合,提高高校大数据应用水平和国际视野,促进高校大数据相关学科建设。比如,结合应用学科的融合,聚集起多学科的融合应用,培养老师和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记者 汤利)

责任编辑:李兰松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