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正文

数字化复工防疫:全国人民希望 “变绿”是怎么回事儿?

  此时此刻,“变绿”是全国人民最为开心的一件事儿了。

  2月11日,浙江省杭州市率先推出健康码模式,实施市民和拟进入杭州人员的“绿码、红码、黄码”三色动态管理,并与钉钉企业复工申请平台打通。上线第一天,访问量就达到了1000万。据了解,在杭州的三色健康码中,

  绿色:代表身体正常,可以凭码通行;

  黄色:代表正在实施7天隔离。

  红色:代表正在实施14天隔离。

  值得注意的是,二维码的颜色是可以变换的。当持码人隔离期满,并且身体恢复正常后,黄色与红色就可以恢复为绿色。

  健康码“的全国化”

  杭州的健康码模式取得了很好的反响,并成功吸引了全国的关注。

  自2月9日杭州余杭区率先在支付宝上推出健康码,到2月11日杭州全市推广、2月15日四川、福建顺利上线、2月16日浙江全省推广、2月18海南顺利上线……而本周内,全国版健康码也将上线!据支付宝官方宣布,借鉴浙江等地方推行健康码模式,助力分类有序复工复产的经验,在国务院办公厅电子政务办的指导下,支付宝正基于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加快研发全国统一的疫情防控健康码系统,即将于近日上线。

  也就是说,最快下周,健康码将在全国推广。届时,所有人都将可以凭码出行。

  2月15日,腾讯宣布,与国家信息中心联合推出的“健康码标准”,正式被推荐给各地作为技术标准规范,正联合东方金信等合作伙伴,在全国各地加速落地。目前,腾讯已经支持100多个中央部委及地方政府部门上线疫情服务相关小程序。其中健康自查上报功能服务用户超过1亿,覆盖超过7亿民众。除了广东地区,腾讯健康码已经在四川、云南等多个省份以及大连、台州、常州、鄂尔多斯等城市上线,同时计划上线省市超过100个。

  健康码解决了什么问题?

  在防控疫情和企业复工的背景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健康码”模式具有现实意义。当前为确保物资长期供应,企业复工复产急如星火,然而考虑到复工复产会出现大规模人员流动和聚集,存在疫情进一步扩散传播的潜在风险,企业复工由此束手束脚。企业如何在复工复产的同时也能防疫有效,关键在于能否实时掌握相关人员的健康信息,保证出入人员符合公共健康安全的要求,这时,“健康码”就派上了用场。

  对于市民而言,一方面,线上注册健康卡,不用聚集,可以减少被传染风险;另一方面,“亮码自证”和“扫码认证”双轨并行,出入不需要出示其他证明,手续由繁入简,更为便捷。

  对企业而言,掌握员工的健康状况,既减少因聚集带来的感染风险,也能因人而异有效安排工作。同时,企业实时了解员工的健康状况,也有利于城市有效评估企业复工风险。

  “健康码”有效的协助了各基层一线加强疫情防控力量,减少了登记核查时间,便于各地区疫情精准防控和分类有序复工复产,但是,“健康码”的使用仍然面临着两大需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是无法及时有效的确认出入人员身份及权限。进入社区、大厦等网点前都需要确认通行人员身份是否属于本网点人员,从而拒绝陌生人员进入,目前确认身份的办法是从人员自主登记申报的信息和口头询问来判定,最新推广运用的“健康码”(包括绿码)能自助登记申报信息,便于核查,但也只能说明使用人的健康风险,不能确认是否有权限进入大楼,无法快速有效的识别通行人员身份,更遑论实时与网点复工人员或业主身份信息的快速比对确认。

  其次,“健康码”的申报登记仍缺乏数据贯通、数据上传、数据回溯等功能。目前的登记数据停留在各个地点、各个区块,无法上传存档和统计,更无法相互贯通,业主和办公人员什么时间出入过哪些地点,一起通行的人有哪些,仍无法录入跟踪,如果某个网点发生疫情,也无法及时回溯查询到密切接触的人员名单,这就无疑加大了潜在风险和防控压力。

  健康码的“前世”

  健康码其实早已不是新鲜事,早在2018年,广东首个“全国电子健康码”就在深圳诞生。这张健康码,涵盖了居民身份证、社保卡、医疗档案等多种信息。居民只要打开手机亮出二维码,从预约、挂号、看诊到检查、付费、取药、看报告、查病历,都能刷码搞定。

点击上图查看完整视频

  这不仅解决了目前各大医院“一院一卡、互不通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实现了全国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患者去到任何一家医院,医生都可以快速全面了解患者的过往病例,大大提高了就诊效率。

  目前,“全国电子健康码”已经在广东、安徽、黑龙江等多地推广。未来,健康码还会推广到更多地区,同时,健康码的功能,也将扩展到帮助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健康管理、在线就医等多个方面。

  用好数字科技,建设数字中国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提出了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对国家信息化发展做出了新的战略部署,成为了新时代推进国家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指引。近年来,“数字中国”建设不断推进。各行各业呈现“处处相连、物物互通、事事网办、业业创新”态势。

  从刷卡支付到扫码支付,再到刷脸支付,中国人的支付手段越来越简捷有效;网络购物、“掌上”办事、远程医疗、无人驾驶等新技术手段正让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更加高效和便捷,人们正在亲身体验数字浪潮带来的冲击与变化。电子政务、数字经济、智慧社会、数字文化、数字生态等数字中国建设重点领域的创新实践与发展成就,极大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数字中国建设的行动方向,正一步步影响着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壮大数字经济。发展数字经济,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根据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报告(2018年)》,报告指出:截止到2018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8.2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9.6%,较去年提升3.8个百分点;国内信息技术发明专利授权数同比增长10.8%;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1.3万亿,占GDP比重达34.8%;电子政务提升治理现代化水平,显著改善营商环境,2018年我国在全球综合营商排名跃升到第46位。

  专业人士指出,一系列新数字背后,是数字中国建设正在带来的产业的新升级、经济的新发展、百姓生活的新改变。

责任编辑:张薇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