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正文

数据观情报局 ▏年轻人深陷消费贷,“花呗们”出来挨打?

花呗、借呗、京东白条、小米贷、分期乐......各式各样的消费信贷产品在给人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有一部分年轻人正因此陷入深渊。

相关数据显示,全国有1.75亿90后,其中只有13.4%的年轻人没有负债,而86.6%的90后都接触过信贷产品,十个里就有一个同时使用多个网贷工具。

今年双十一前夕,“负债者联盟”豆瓣小组被推上微博热搜,里面汇聚了超过两万因为无节制消费、网赌等背上网贷的年轻人。

早在2017年,头部互联网公司就开始疯狂抢滩消费金融的生意。蚂蚁集团有蚂蚁花呗、蚂蚁借呗,京东有京东白条,腾讯旗下有微粒贷、分付,360旗下有360分期、360借条,滴滴有滴水贷,美团有美团月付......

互联网巨头旗下的现金贷和消费贷几乎充斥着每一个线上细分场景。只要一打开手机,无论是电商购物、线上聊天、打车、外卖还是订酒店,都一定被消费金融类产品打扰过。

这些信贷产品通过广告宣传,为每一次网贷行为制造一个温馨而无法抗拒的场景,给年轻人制造一种错觉——只要提前透支,就能“活成想要的样子”。

互联网消费金融被推行的同时,大量没有偿还能力的人被卷进了市场。互联网消费金融,尤其是大厂的产品往往把消费信贷的审核门槛降低到年满18周岁、通过实名验证即可。消费欲望旺盛但没有经济能力的大学生,首先成了各大校园贷、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的精准收割对象。

不少大学生因为电商平台赠送的白条免息券,付款的时候也会默认点消费贷选项,掉入互联网消费金融的陷阱。

不少年轻人,或因为虚荣无节制的消费,或因为被网贷套路、搞不清具体的网贷政策,一步步从花呗、借呗、微粒贷开始,在各色网贷平台铤而走险,利息越滚越多,拆了东墙补西墙,甚至到了以贷养贷的境地。

那,劝年轻人超前消费的花呗们真的有错吗?

“必须要承认,国内当前的消费金融市场,确实存在一定引导过度消费信贷的现象。”一位互联网金融体系内的从业者称,这是消费金融这个工具带来的负面作用。

但在他眼中,金融始终是工具,本身不带有善恶属性,他认为社会消费文化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不是哪个公司、哪个产品就能够诱导人们形成超前消费主义的。

也有专家认为互联网巨头要承担一定责任。过去的金融强调稳定和适度,当不少互联网巨头进场以后,变成了以扩张和市场占有为主。金融与互联网在某种程度上是完全对立的,金融首要考虑的是风险,但互联网公司不是。

为什么年轻人容易深陷消费贷呢?

不可否认,消费贷的低门槛和便捷性一定程度上放大了消费的欲望。在消费贷面前,消费多少只是账户上数字的变化,用户对钱并不敏感,花起来也不心痛。

此外,消费贷面向的是一个相对年轻的人群,是一个消费能力和消费需求存在错配的人群,这群人普遍缺乏独立判断,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在消费贷的宣传引导下,很容易出现盲目、非理性的消费。

监管来了!

近年来,互联网贷款这一金融新业态的发展趋势持续增长。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目前大约有250家互联网小贷公司,广泛地服务于C端、B端等各类金融借贷场景。但是由于互联网贷款业务模式与传统线下贷款模式的不同,我们现有的监管制度也不够完善,现阶段互联网贷款业务的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阻碍。

对此,2020年11月2日,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通过官方网站发布《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的发布旨在规范小额贷款公司网络小额贷款业务,防范网络小额贷款业务风险,保障小额贷款公司及客户的合法权益,促进网络小额贷款业务规范健康发展。

关于“花呗们”究竟该不该为年轻人深陷消费贷背锅,你怎么看呢?

责任编辑:姚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