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正文

【大数据人才故事】周晓刚:是小家的安定,更是大家的安全

“请再发一下这两个点的监测数据。”

“从数据看,暂时不会发生大面积斜坡失稳现象。”

“现在变形速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加速。”

……

凌晨,一个名为“兴义龙井村应急监测”的微信群里还一条接一条地弹出信息。

2019年2月17日凌晨,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马岭镇龙井村九组地质滑坡由于被成功监测,提前部署撤离危险区人员,一次滑坡方量约100余万立方米的事故实现了人员零伤亡,财产零损失。

兴义市马岭镇龙井村九组地质滑坡灾害中的北斗高精度位移监测站,三个观测点每10分钟更新一次监测数据

“当时我们是半夜接到了省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和应急指挥部的通知,兴义出现隐患点,随时可能发生地质灾害。我们马上组织了一个5人技术工作组,带着4套北斗高精度一体化智能监测设备前往。”谈起这一次应急监测,周晓刚还记得那天雾特别大。

2016年,迈入不惑之年的周晓刚从上海米度测控科技有限公司来到贵州,成立云上米度(贵州)科技有限公司,带领团队将北斗高精度位移监测技术应用到贵州这片土地上。

贵州省北斗星防灾应用大数据创新中心展示厅

从上海到贵州,本以为只是实施公司项目(贵州省国家北斗综合应用示范项目国土减灾防灾专项建设),干完便走的周晓刚,完全没想到这一结缘,便与贵州再也分不开了。“2018年,我的妻子、孩子们也过来了,算是正式在这边安定下来了。”周晓刚沏了一壶贵州高山茶,笑着说也离不开贵州的茶了。

谈起为何选择贵州,周晓刚说除了贵州地形地貌应用场景丰富的原因外,企业一路的发展和贵州大数据土壤越发丰厚不无关系。2015年承接项目时,正好也是第一届数博会召开之时,贵州将大数据作为“十三五”时期发展全局的战略引擎,全力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相关企业提供了大量支持。以防灾减灾为例,截至2020年7月12日,全省已建成地质灾害自动化监测点2502处,安装北斗、物联网设备共计13646台套。贵州“北斗+物联网+大数据”的防灾减灾经验已被国土自然资源部列为标杆,形成贵州模式、贵州标准,在全国地质灾害严峻的省份推广。

周晓刚介绍生态创新应用

“北斗+地灾”“北斗+旅游”“北斗+交通”等应用项目已在贵州各地落地生根,但谁能想到,北斗技术还能应用于扶贫场景呢?这一带有贵州特色的应用场景发生在黔东南州丹寨县扬武镇联盟村,也是周晓刚记忆颇深的一次创新应用场景。

联盟村的水稻田面积占可耕地面积的95.1%,绝大部分需要建在上游的水库来灌溉,水库是这个村的“命根子”,但也是这里的“隐患池”,汛期时很可能发生水库垮坝。每次下大雨,村干部都要穿着雨衣,拿着手电筒去人工盯梢。晚上水位也不易观察,村干部便想了个比较“笨”的办法——在水泥柱子隔一定距离刷一道红线。

“我们在水库上建了一个北斗雨量水位智能监测站,水位有任何变化,村干部都能在APP上查看,到了一个临界值还会收到通知短信,提醒开闸处理,最终解决了这个问题。”周晓刚说。

2019年,贵州省北斗星防灾应用大数据创新中心成立,周晓刚作为该中心主任,将更多精力放在了打造一个研究开发、人才培养、技术服务、产业孵化的闭环平台及创新生态上。

“这个平台有专家智库,大学及研究中心,也有能提供设备生产的企业。我们更希望的是打造一个‘没有围墙’的平台,让技术应用场景、企业落地贵州,提升贵州北斗大数据防灾应用技术和装备保障能力。”从“贵漂”到“贵安”,于周晓刚而言,这个“安”是小家的安定,更是大家的安全。

责任编辑:姚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