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正文

腾讯宣布:6月30日下线!

  国内首家数藏平台腾讯幻核下线,数字藏品该何去何从?

  3月9日,腾讯数字藏品平台“幻核APP”发布通告,称将于2023年6月30日24时产品下线。

  据称,幻核APP下线后,持有藏品的用户将无法在APP中查询、下载、展示及分享已购数字藏品,且不能再进行退款操作,建议用户在2023年6月30日前进行退款操作。

  这是幻核继2022年8月16日起停止数字藏品发行,并接受用户退款之后又一动作。

  国内首家数藏平台腾讯幻核下线

  “幻核”是腾讯腾讯发布的国内首个NFT交易APP,于2021年8月2日正式上线。据“幻核”服务协议中显示,该APP是一个“提供访问、分享、购买NFT数字作品的入口”。

  幻核首批上线的数字藏品为腾讯新闻旗下知名IP“十三邀”的黑胶唱片NFT,包含多位名人的语录,并支持用户进行“个性化镌刻”,限量300件,每件定价18元,上线不到1秒即售罄。

  在2022年5月之前,由于腾讯的流量加持,上线之初幻核受到用户的追捧,尽管发布的藏品价格相对较高,单价在100元左右,也几乎每次发行都是秒光。

  事实上,在腾讯生态里包括QQ音乐、腾讯新闻都曾试水数字藏品相关业务,幻核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代表。

  然而,2022年7月5日,腾讯新闻关闭了数字藏品售卖业务,用户可以在腾讯新闻APP里或幻核APP查看已经购买的藏品,还在公告中放置了“幻核”的引流链接,邀请用户下载。彼时,腾讯回应称业务调整主要是基于用户体验的角度。

  公众号“腾讯幻核”的更新停在2022年6月27日,且7月8日后再无藏品发新。1个多月后,幻核也公告停售。2022年8月16日,“幻核”发布“清退”公告,表示基于公司聚焦核心战略的考量将做出业务调整,幻核停止数字藏品发行,同时所有通过其平台购买过数字藏品的用户可自行选择继续持有或发起退款申请。

  对此,有网友表示意外,但也有人认为“可以预见”。

  此前,幻核也曾因版权问题引起广泛关注。

  2022年5月,幻核发售徐悲鸿数字墨马藏品,共有8款,每款藏品限量3620张,发行总量28960份,其中160作为活动使用,剩余28800份公开发售。发售价格为128元,正式发售不限制个人购买数量。当天,徐悲鸿数字墨马藏品正式上线后,不到一分钟便售罄。

  不过,徐悲鸿美术馆随后在社交平台发布声明称:“近日,我们关注到某些数字平台以徐悲鸿先生的名义为噱头发售相关数字藏品,这些数字藏品的原始作品有些为假冒作品,有些不能提供完整的溯源证据,有些作品与徐悲鸿先生根本无任何关联。”

  幻核方面则表示:“徐悲鸿先生过世已超过50周年,所以拍卖所得的拥有者方具有独立授权来跟幻核合作的权利。具体出处无法告知,我们严格把控合作素材的授权跟作品,发售作品都是经过授权后再发布的。”

  数字藏品的“炒”起与潮落

  数字藏品,源于NFT(Non Fungible Token ,即非同质化代币),是使用区块链技术,对应特定的作品、艺术品生成的唯一的数字凭证。

  NFT概念的前身最早可追溯到1993年的“加密置换卡”,直到2017年,区块链技术公司Dapper Labs首席技术官Dieter Shirley首次提出NFT的概念。2021年,NFT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集中爆发。从6900万美元的NFT数字画作,到杰克·多西仅有五个单词的290万美元NFT推文,再到2439万美元的无聊猿NFT项目……

  第三方研究机构 DappRadar 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NFT交易额超过230亿美元,其中排名前100的NFT藏品的底价市值就达到167亿美元。

  2022年,是国内数字藏品行业潮起潮落的一年。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数藏行业走过了从起步到火爆,再到寒冬的进程。

  据《2022年中国数字藏品行业研究报告》数据显示,国内数字藏品总额及数量一年之间大幅增长,从每月发行的数字藏品数量来看,从2022年2月开始,单月的发行数量突破百万级别。其中,5月发行数量最高达到496.9万件。已发行数字藏品平均单价呈上升趋势,2022年5月达到最高。

  去年6月,支付宝与敦煌美术研究所联合发行了“敦煌飞天”和“九色鹿”两款 NFT付款码皮肤,拉开了国内大厂布局数字藏品帷幕。“大厂出品”“稀有”“艺术”等标签,让每款限量 8000份、初始发行价是9.9元加上10个支付宝积分的NFT付款码皮肤,遭到了哄抢,甚至有人在二手交易平台上高价求购,最高价格炒到了100多万。

  看到市场红利的互联网企业也涌入数字藏品赛道,腾讯上线幻核、阿里推出鲸探、京东推出灵稀、哔哩哔哩上线数字藏品板块等等。公开报告显示,截止2022年8月,国内数字藏品平台总量超过1000家,其中上市公司背景的超过25家,国资背景的超20家,央媒背景的有7家,5月一周工作日平均藏品发行量超过10万件,预计2026年中国数字藏品市场规模或超300亿元。

  随着市场的火爆,炒作和赚钱成为用户大量涌入和购买数藏的主要原因,在开放二级市场的平台上,用户抢到藏品转手可赚上百倍,炒币、炒鞋的资本和大学生等群体被卷入。

  然而,监管就像一把随时可能出鞘的剑悬在各平台头上,平台方要么选择藏品自由流转,同时将面临较大的法律风险,要么选择稳妥的策略,禁止藏品的流转或者只允许有限制的流转。

  有平台在上线初期即支持自由流转,开放二级市场,如iBox、幻藏等。由于有赚钱效应,此类平台在短期内获得大量用户和销售流水。据报道,iBox在火爆时日流水超过亿元人民币,按手续费5%计算,其日净利润超过500万元。

  大厂旗下的平台往往选择稳妥策略,阿里旗下的鲸探支持有限制的流转功能,持有藏品半年后方可转赠,而腾讯旗下的幻核则完全禁止流转。

  在“赚钱效应”的吸引下,用户大量流向开放二级市场的平台。

  从2022年5月开始,自带流量的幻核出现滞销,鲸探也不再“秒光”,而在此前的3月、4月,用户定闹钟也难以抢到鲸探和幻核的藏品。

  然而,对于开放二级市场的平台而言,“赚钱效应”也不过是昙花一现,炒作的用户在平台之间快速流动,以寻找挣钱机遇,来得快去得也快。

  2022年6月成为数藏行业的拐点。继5-6月的“巅峰”后,数藏行业热度出现下降。期间腾讯幻核关停、QQ音乐叫停“TME数字藏品”业务等,让冷却后的数字藏品开启新阶段的探索。

  2022年7月,数藏行业的火爆褪去。开放二级市场的平台藏品价格出现大跌,不少平台在短期内价格暴跌80%以上,部分平台曝出跑路传言,而大厂平台滞销成为常态。

  事实上,2022上半年的数字藏品几乎都处于“纯图片模式”,并没有实际应用场景,大厂平台靠自带流量支撑,中小平台则靠“赚钱效应”吸引用户,这注定是不可持续的,而数藏行业的无序炒作也被认为不会被监管部门容许。

  2022年4月13日,中国证券业协会、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中国银行业协会联合发布关于防范NFT相关金融风险的倡议,提出坚决遏制NFT金融化证券化倾向,不在NFT底层商品中变相发行交易金融产品等。

  数字藏品将何去何从?

  目前,数字藏品行业在国内属于新生事物,在金融风险、技术完善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人民日报》发表评论称,目前国内对于NFT的法律性质、交易方式、监督主体、监督方式等尚未明确,NFT存在炒作、洗钱和金融产品化等风险,对于NFT投资应该保持谨慎态度,警惕“击鼓传花”式的金融骗局。

  相关部门也开始重视数藏市场的监管问题,陆续出台相关规定规范行业发展。

  2022年4月,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的《关于防范NFT相关金融风险的倡议》,提出了6条行为规范,比如不在NFT底层商品中包含证券、保险、信贷、贵金属等金融资产,变相发行交易金融产品,不以比特币、以太币、泰达币等虚拟货币作为NFT发行交易的计价和结算工具等。

  7月6日,由国家新闻出版署科技与标准综合重点实验室区块链版权应用中心主编《数字藏品应用参考》发布,从现状、风险、规范、资质等方面进行专业论述。

  但现阶段出台的相关文件大多停留在指导、倡议层面,缺乏具体的法律条文约束和操作层面的指导,平台也处于自律阶段,相对来说大平台更为谨慎。比如,鲸探的数字藏品均不得以转售、炒作、场外交易等非法方式进行使用,仅支持无偿转赠,并且首次转赠要购买满180天之后。

  而开放二级市场的平台,似乎也在风向中悄悄调整。

  8月25日,iBox国际版官网发出一则公告,称基于iBox国际版核心业务方向调整,平台将于近期做出有序清退工作。

  iBox国际版的清退,是否预示着国内市场也将迎来大洗牌目前还不得而知,但是可以确定的是,行业乱象普遍存在,数字藏品的交易处于灰色地带,平台在允许交易的情况下很容易沦为炒作、投机的渠道,这违背了目前的监管要求,未来政策一定会收紧。

  据《2022年中国数字藏品行业研究报告》表示,行业合规监管重要性凸显,文交所的开放有望成为二级市场落脚点。整体来看,数字藏品行业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为了避免行业风险的进一步演化,行业合规的监管政策的颁布就愈发重要,相关政策可以保证行业健康有序良性化发展。

  此外,数字藏品放开二级市场流通是市场真正打开的标志,我们认为二级市场的打开需要在强金融监管机制下,因此预计有政府官方背景的文化产权交易机构有望成为数字藏品二级交易合规场所,或将引领数字藏品相关交易规则落地。

责任编辑:张薇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