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正文

强化数字赋能,建设首都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

  强化数字赋能,建设首都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

  ——首都地区中小学教育数字化转型调研报告

  沈丹婷

  职务:北京亚信数据有限公司董事长

  界别:民革中央经济委员会委员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优先规划、优先投入、优先配置资源,教育成为全社会最关心最支持的事业。党的二十大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专门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单独成章,阐释了教育、科技和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明确提出了“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目标任务,作出了“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部署。这为我们新时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指明了方向路径,为教育领域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教育数字化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教育在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方面创新,构建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促进教育研究和实践范式变革,形成适应数字时代的高质量教育体系。作为“数字中国战略”的一部分,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呼应国家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近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加速创新,在融入教育治理现代化进程中,也在不断创新和拓展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内涵与路径。教育部在日前明确表示,在今年的教育部工作要点中,把全面启动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作为一项重大工程,加速推进教育数字化。

  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中小学基础教育是青少年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关键阶段。基础教育数字化是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的重要一环,是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民生大事,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首都地区教育资源丰厚、科技创新活跃、数字资源丰厚,在基础教育数字化方面有着独特优势,做好这一工作,事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能为首都地区教育现代化注入新动力、激发新活力、增添新效力。

一、发展现状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双减”政策下,推动基础教育数字化发展,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需求,尤其是疫情的背景下,数字教材和数字资源对基础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的重要支撑作用。

  近年来,北京市高度重视教育的数字化,在加强数字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上动作频频,先后印发《北京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北京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规划》等,还研究起草了《北京市智慧教育总体规划方案(2022-2025)》,着力将聚焦科技与教育的双向融合,着力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实现发展方式、教学方式、评价方式以及治理方式的转变。从今年9月起,北京市将深化涵盖幼小初高各学段的全链条综合改革,推动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

  目前,北京成立了教育系统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搭建了首都教育大数据平台,校园互联网接入率达100%,千兆以上带宽入校占比超过70%,无线网络覆盖率达90%以上,IPV6部署全面完成;启动了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信息化项目;上线北京市教育大数据平台,汇聚5.6亿条数据;上线教育公共服务门户“京学通”,面向学校、师生及家长提供全量教育信息服务。面对疫情冲击,搭建了线上教育教学平台,确保“学校不停课、教师不停教、学生不停学”。推动“空中课堂”“双师课堂”“融合课堂”三个课堂建设,变革教育教学模式;建设了“中小学教师开放型在线研修管理服务平台”,支持教师专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以东城区为例,该区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面对区域教育数字化转型系统性不足、教育教学精准施策个性化不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物理受限的教育工作难点,形成“1+7+N”智慧教育建设总体框架与“1314”智能教育治理体系规划。其中,区教育主管部门坚持应用为王,从技术、业务双向发力,以“数据大脑”为基提升区域智慧教育治理能力,创新形成开放的互联网应用与数据生态,引入多元力量支持全区各校及教研部门开展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实践与场景探索,有效促进该区域的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和教与学变革。

二、存在问题

  北京的基础教育数字化发展起步早、发展快,取得的成效是显著的。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受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影响,在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仍面临不少困境,与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战略目标还存在不小的差距,需加倍努力。

  1、供给与需求之间不匹配。一方面是硬件的老化,很难与日益进步的科技想匹配,一些优质教学资源很难在老旧的设备上展现,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要。另一方面,互联网正深刻改变青少年获取知识的方式和认知结构,但现有教育资源和模式还没有完全跟上国家战略步伐,与学生的实际需求还有一定差距。

  此外,目前我国小学阶段教育专任教师660.08万人、生师比16.33:1,初中阶段教育专任教师97.11万人、生师比12.64:1,普通高中教育专任教师202.83万人、生师比12.84:1,这与国际平均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而生师比过大反映到教学上,就是班级学生人数较多。这导致有限的教师很难满足庞大学生群体个性化、多样化学习需求。

  2、相关群体数字素养不足。教育管理者对教育数字化还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导致在政策制定和执行中“跑偏”。教师数字思维习惯不足,对数字技术整合、应用能力不足,不能根据学生的认知习惯和行为特征,开发吸引人的优质教育资源。

  同时,部分教师受年龄和知识结构影响,在教学中应用数字技术、数字工具和数据分析能力上存在短板,整体数字素养不足导致在日常教学中还是以旧经验和旧模式为主,不能适应新时代新环境要求。家长对教育数字化理解程度参差不齐。而学生在接触数字化学习工具和线上学习过程中,出现网络沉迷的现象仍客观存在。

  3、教育资源存在孤岛现象。平台是教育数字化的重要载体,为师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获取相关教育资源提供了便捷渠道。但同时也存在各平台上资源尚未互通共享,有的甚至是重复建设,存在信息孤岛现象。需要从国家层面,制定教育数字化的统一用户标准、资源标准、服务标准和管理标准。 

  从微观个体来看,我们调研发现,由于缺乏顶层规划,学校数字化建设存在“各自为战”和同质化现象,信息化软件难以按照学校实际情况定制,导致盆景较多、风景较少,因材施教、千人千面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校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4、教育数据存在安全隐患。近年来,教育数据的应用市场迅猛增长,数据交易日益频繁。但受认识不足和管理不到位等因素影响,数据应用的风险点不断增多,教育数据安全事件时有发生。有的学校采用SaaS化的应用模式,最后自己业务数据都被封锁到软件商手中,自己难以掌控,无法落实安全责任。

  个别学校管理者由于安全意识不足,或者受利益驱动与供应商沆瀣一气,无视国家法律法规保护个人信息之规定,导致在数字化建设实践中,学生、家长和教师个人信息数据泄露,成为不法厂商和利益熏心者牟利的工具。

三、对策建议

  加快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是建设教育强国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必然要求。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数字化转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换言之,就是要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化技术与“因材施教”等优秀教育传统紧密融合,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将是未来发展的总趋势。

  结合北京市智慧教育相关规划、上述短板问题,特做如下建议。

  1、强化顶层设计。教育系统是最复杂的社会系统之一,牵一发而动全身。要把国家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望、教育发展和人才成长规律有机统一起来,必须强化顶层设计,从体系建设入手,把教育数字化转型作为支撑教育改革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举措,按照“素养为先、融合创新、优质协同、首善引领”的工作理念,以信息化建设推动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方式、完善教育治理、促进优质均衡,加快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切实有力地保障了教育资金充沛运转,以实际行动促进基础教育资源均衡化、教育模式现代化。二是调整优化结构布局,改善办学条件,促进城乡之间、学区之间教育资源协调发展。三是以数字化为牵引,推动“双减”政策落地落实,推进教育评价体系改革,活化课堂呈现形式,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持续推动素质教育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创新更多应用场景。针对北京中小学生互联网运用的能力以及网络素养水平较高的特点,聚焦基础教育教学本身规律,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实际需求,打破线上线下、课上课下、校内校外、区域之间、学段之间的时空界限,充分发挥数字技术优势,在课程与教学、考试与测评、管理与服务、生活与健康等环节创新推广更多应用场景,不断提升教育教学的精度、温度和效度。

  此外,建议以东城区、海淀区国家“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区域,朝阳区、海淀区、房山区、通州区、密云区入选教育部信息化教学实验区为依托,坚持创新驱动,以高质量、场景化的AI数据为支撑,强化硬件建设,补齐软件短板,推动日常教学智能化、精细化、个性化,实现作业质量提升与师生负担减轻,努力在基础教育领域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高质量数字化教学模式和应用成果,又好又快地推动首都地区中小学教育数字化转型。

(图1:东城区大数据精准教研中心平台“一平台四中心”体系架构)

  3、强化数字素养和技能提升。强化政策支持,夯实数据底座,为培养师生数字素养和技能提供基础保障。完善培训机制补齐能力短板,在校内开展多种示范应用,促进师生适应数字化发展与变革。引导优质的教师智力资源、数字教学资源和社会信息资源向“洼地”精准流动,有效弥合区域、城乡、校际之间的数字鸿沟。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议以课训结合的方式,通过采集教师备课、听课、评课以及学生学业发展等数据,加强建模、智能分析和系统化处理,为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及参考案例,实现教学诊断与改进,以智慧教研创新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引导教师从知识传授者向导学者、教学活动组织者、课程的设计师和资源的开发者等角色转变,实现教师知识、能力、素养整体提升。

  4、加强数据安全防护。学校是教育数据收集和应用的主要根据地,也是教育数据安全的高风险地。一是明确学校的主体责任,根据风险评估的标准要求制定数据安全权限审批制度,明确权责边界,确保数据安全责任的落实。建立由多方参与的校内数据安全保护机构,构建教育系统敏感数据安全储存和传输机制,以保障隐私信息、敏感信息不被篡改、窃取、盗用、泄露。

  同时,加强监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形成以教育部牵头,多部门配合,多方面联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层次治理格局。建立健全全流程教育数据安全管理制度,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持续打击各种侵害数据安全的违法行为,保障数据安全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

  5、持续优化发展环境。教育数字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其关键是促进教育全要素、全业务、全领域和全流程的数字化转型,这离不开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要抢抓国家教育新基建的重大机遇,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试点为契机,打造高水平的区域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基础教育数据大脑:以统一服务支撑平台为基础、数据治理服务平台为核心,汇聚本区域内教育系统各单位业务数据,以实现全域教育数据治理与共享、赋能区域数据治理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提升),在教学资源供给、教师专业发展、跨域共享及协同创新等方面,提供全流程、全过程、全场景的技术支撑,不断扩大覆盖范围和应用对象,不断促进教育与数字信息环境相适应,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环境构建更加多样、更具活力的教育生态。

  同时,以建设高质量教育治理体系为目标,以促进人的发展、激发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宗旨,持续深化教育领域的放管服改革,推动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各领域创新发展,激发数字技术支撑下的基础教育更多新样态和新形式,促进教育管理精准化、教育决策科学化,不断提高基础教育的现代化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

责任编辑:张薇

分享: